面对中国对七类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这家名不见经传的美企竟宣称“一年内帮特朗普解决稀土困境”。但扒开这番宣言的华丽包装,里头装的究竟是解药,还是另一剂安慰剂。
他承诺“取得进展”而非“解决问题”,这种话术像极了华尔街的烟雾弹——既安抚了焦虑的军工巨头,又为伸手向政府要补贴埋下伏笔。毕竟,特朗普刚给军工企业批了130亿美元税收抵免,而稀土正是导弹、F-35战机的命门。
技术差距不是喊口号能追上的。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筑起了高墙——全球90%的离心萃取机专利握在中国手中,能实现17种元素99.9999%的极致纯度分离。
美国唯一稀土上市公司MP Materials,至今仍要把三分之二精矿运到中国处理。有企业试过从马来西亚转口中重稀土,结果晶圆缺陷率飙升30倍。技术壁垒比矿藏难挖得多。
时间是绕不过去的坎。兰德公司报告直接泼冷水:美国想建成自给自足的稀土链,至少需十年和100-150亿美元投入。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拿美国防部2.58亿美元建厂,两年过去连施工许可都没搞定。企业放话“一年解决”,但重建产业链涉及采矿、冶炼、精加工数十个环节,没一家敢签军令状。
中国建精炼厂的成本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人力、环保、能源价格全面占优。北方稀土集团的串级萃取技术,让每吨加工成本比美国低1800美元。
人力方面也有大问题。通用电气曾想在墨西哥建厂,却发现培养合格工人需3年,废水处理技术更无法复制中国方案。
更头疼的是通胀压力。美联储为压物价维持高利率,企业融资成本飙升。Talon Metals公司在北达科他州建镍加工厂,1.14亿美元政府拨款到位两年,工厂还没影儿。成本高、周期长、回报慢——这种项目在牛市都难融资,何况当下?
环保和社区阻力同样无解。前述Talon Metals工厂最初选址明尼苏达州,遭当地人环保抗议被迫北迁。深海采矿计划更被近40国联合反对,太平洋海底挖矿可能引发致命的羽流,破坏生态恢复需百万年。
其实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美国的制度问题。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是逐利的。美国企业最擅长的是“危机套利”,一家锑提炼商在中国管制令后,没扩产能搞研发,反而联手提价、举报同行违规,短期暴赚一笔。
华尔街要的是季度财报好看,而稀土自主化是“成本高3-5倍、十年才回本”的苦生意。当逐利本能撞上国家战略,多数企业身体很诚实:特斯拉把生产线挪到上海,苹果高管扎堆长三角谈供应链,用行动投了票
很多人误以为中国手握稀土就能随意反制,实则大错特错。稀土管控从来不是“想用就用”的武器,而是迫不得已的防御盾牌。
看看历史就明白:过去中国稀土以“白菜价”流向全球,导致国内非法开采、环境透支。直到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出台,才从“贱卖资源”转向高端磁材制造。
如今中国永磁体占全球90%份额,靠的是60年技术积累,从串级萃取工艺(回收率98%)到0.1微米级高纯稀土量产,这些美国实验室至今做不到。
换句话说,中国真正的王牌不是矿,而是全产业链碾压。这也是为什么商务部强调“规范出口非禁止出口”:我们既要守住国家安全底线,又要避免伤及民用领域合作。
更何况美国不是没有狗急跳墙,发动战争的可能,毕竟稀土是确确实实拿住了美国的命脉。如果美国连战机都造不了,会不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趁还有库存直接发动战争?
而面对美企此次的舆论攻势,中国反而走出一步妙棋:稀土追踪系统。这套系统要求企业上报交易量、客户及最终用途,表面是打击走私(今年1-4月查获案值80亿元),实则掐死美国“转手倒卖”的幻想。
当欧美炒作“中国断供”,我们以国际防扩散义务为由,对军民两用物资实施管制,既符合《瓦森纳协定》精神,又堵住西方道德指控。
同时,对合规企业开设“绿色通道”,把压力精准导向美国军工复合体,而非民用产业链。
巴拉德的“一年宣言”,暴露了美国在资源战争中的集体焦虑。但现实很骨感:美国防部报告显示,F-35零件库存只够撑8个月;五角大楼的“应急计划”在技术壁垒前苍白无力。
反观中国,98%的稀土回收率和全链条定价权早已让中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国防实力也在不断提高,这场博弈,肯定是以中国胜利做结尾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