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化学家,教育家,被誉为。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在稀土元素分离及应用中作出重要贡献。
1、192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家境清寒,辗转求学于浙江大学附中、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后考入上海交大化学系。
2、留美经历:1948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仅用2年8个月完成哥伦比亚大学学业,成为美国荣誉科学会会员。导师极力挽留,他却说:“祖国更需要我。”。
3、毅然归国: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阻挠留学生回国。他与妻子高小霞(放弃博士学位)以“探亲”名义冒险归国,登上倒数第三班归国邮轮。
1、核燃料化学的开拓者:1957年,徐光宪临危受命研究核燃料萃取技术,助力中国原料钚的提取,打破苏联技术封锁。
2、稀土分离的世界难题:1972年,国家下达军工任务,分离稀土中的“双胞胎”镨和钕。他放弃原有研究方向,提出“串级萃取理论”,将生产成本降低75%。
3、从实验室到产业革命:理论实现“一步放大”,无需中试直接工业化。中国稀土纯度达99.99%,全球市场份额超90%,迫使美日企业停产。
1、“白菜价”稀土之痛:2005年,徐光宪联合14位院士两次上书国务院,呼吁限制稀土出口、保护资源,获总理批示。振聋发聩的警告:“我怕二三十年后中国变成稀土小国!”。
2、科研与产业的平衡:他拒绝专利垄断,无偿推广技术,推动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让科研成果惠及全行业。
1、“我最幸福的是教出了一批学生”:执教北大60余年,培养近百名博士,全国稀土领域多数专家出自其门下。编写《物质结构》教材,影响几代科研人;80岁仍坚持给本科生讲座,自称“老顽童”。
以上分享部分内容来自图书《国之脊梁 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豆瓣评分9.0),本书由《环球人物》杂志社主编,记录了我国三十余位科学家的生平贡献,如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等,内容简洁,感情真挚。采用了第一人称口述的形式,更显真实,又让我们感受到科学家们可爱的一面。他们一生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勇拼搏,积极进取,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和传承!
各位同仁,若对上述文章有任何见解,欢迎留言或关注同名公众号交流,共同探讨。谢谢!
作者介绍:东哥,75后,211大学化工专业毕业,注册安全工程师,混迹职场的化工安全人,共同分享读书、安全知识解读等内容,与你共探书香安全之路......
声明:本文章中资源均来自网络,分享目的仅供各位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内容。谢谢!
混迹职场的化工安全人,共同分享读书、安全知识解读等内容,与你共探书香安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