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不是土,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从F-22战机的发动机到苹果手机的显示屏,从精确制导导弹到新能源车电机,稀土如同“工业维生素”,微量便能改变材料性能。
如今西方的感叹,客观事实下中国对稀土的垄断,谁又能想到,当年的徐光宪又走了多少个日夜才有中国的今天?
中国坐拥全球80%的稀土储量,但实际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稀土产业却陷入尴尬,那时候有多难呢,我国的稀土材质上等,但只能将粗加工稀土按吨贱卖给美日法等国,再以黄金价格回购克级高纯产品。
毕竟此时核心技术被西方企业死死封锁。法国罗地亚工厂的萃取车间如同军事禁区,美国钼公司的专利壁垒密不透风。中国工程师想参观生产线?可以说,门儿都没有。
甚至当时在冶金圈流传一句话,“稀土的纯度值钱,可纯度怎么来,西方人说了算!”
那个时候,徐光宪便是不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长期只能出口初级产品,我们心里不舒服。再难也要上!
秉持着这样的观念,徐光宪开始更改课题研究方向,“国家需要什么,徐光宪便改什么”。
1955年将研究方向改为核燃料萃取化学,虽然方向有,但是萃取化学即使在国际上也是个新兴学科,资料十分稀缺,但这稀土本就是隐形战机、超导等高精领域必备的原料,多学多看多研究,成了徐光宪的坚持。
1972年,52岁的徐光宪迎来人生第四次转向。这位量子化学专家接到紧急军工任务:分离稀土中最相似的“孪生兄弟”镨和钕,纯度要求前所未有。
而当时国际最先进的法国工厂,对这对元素也只能用效率低下的离子交换法。更不必说,彼时的我国只有“稀土质量”,而非“稀土技术”。
但徐光宪看来,这便是机会,能够打破“贱卖我国稀土”的机会,徐光宪带着团队白天徒手摇动数百个萃取漏斗,模拟工业流程,夜晚在稿纸上推导数学模型。80小时周工作量成为常态,试管架旁常备冷掉的饭盒。
徐光宪成功了!他创新提出的“恒定混合萃取比”理论,设计出多级串联萃取装置混合稀土溶液流经层层“筛网”,每道关卡精准捕获特定元素,最终输出纯度99.99% 的单一稀土。
七十年代,中国,将近100%的提纯度,令国际震惊之外,外媒将此称之为“中国冲击”。
更震撼业界的在后头,1978年,徐光宪将100多个萃取公式汇编成教材,开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向国营工厂无偿推广技术。
上海跃龙化工厂率先应用,一排排萃取箱组成流水线,这边投入原料,那头输出高纯稀土,可以说,直接预示西方严防死守的技术神话轰然倒塌。
既然技术有了,我国的稀土质量又高,但徐光宪坚持的是,让中国在全世界稀土领域“抬起头”。
70年代的“中国冲击”,紧跟到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单一高纯稀土产量猛增至全球80%,国际价格断崖式下跌30%-40%。
谁都无法想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跨国巨头在中国稀土和技术的冲击下,美国钼公司被迫减产,日本稀土分离厂全线亏损,法国罗地亚公司宣布停产。
到处为寻求同中国的订单,中国开始成为国际稀土领域的“香饽饽”。一直到如今谁又能想到,中国的稀土成为西方焦头烂额“卡脖子”的来源。
特斯拉为规避稀土断供风险,试图将电机生产线从美国迁至中国合肥,欧洲斯特兰蒂斯因稀土短缺导致塞尔维亚工厂停产,通过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向中方求情,试图借助中塞关系“开后门”。
日本三菱重工主动向中国提交稀土用途合规保证书,换取优先供应资格,变相承认中方规则制定权。
而当美国试图在高科技供应链上“去中国化”,却绝望发现稀土加工90%的产能仍牢牢握在中国手中。
可以说,徐光宪用毕生心血铸就的串级萃取技术,早已超越科学本身,成为大国博弈的“定海神针”。
而从中方对美欧的稀土反制从严格审查到如今宣布批准一批出口稀土出口合规申请,但添加许可证附加条款,出口量受限之外,终端用途需要向中方审批,且仅限民用领域。
简单来说,如今的美西方在收到中方稀土之际,会自带一份“说明书”,而一旦经中方发现“违规操作”稀土用途以及方向,中方将有权收回对该国的稀土批准。
“一批一证”“精确到克”,回望徐光宪的奉献,再看如今全世界遭受美国关税大棒折磨,但中方靠借“稀土”王牌杀出重围来说,若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也终是难乘凉。
而再看这位老人的房间,却是醒目的悬挂“稀土紧紧连着我和我的祖国”,向徐光宪致敬。